【温馨提示】:打开微信 - 点击右上角 + 号 - 添加朋友, 搜索 jiaotongxing 或者 交通出行网,添加关注,获取最新各地天气资讯、天气预报等信息!
环境与生活网讯 眼下,刮风似乎成了“治疗”雾霾的唯一速效药。有人指出,“三北防护林”的建设使得北京的沙尘暴大大减少,那么是否同时也阻挡了北京的来风,让雾霾难以扩散呢?还有被风吹走的雾霾去哪儿了?中国人真的还要忍受30年雾霾吗?《环境与生活》杂志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几位专家,听听他们怎样说。
大气物理学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石广玉 朱艳/摄
全球平均风速在降低
雾霾隔三差五地侵袭,让城市人从以往讨厌刮风,到盼望刮风。以前的北京民谚说“风三风三,一刮三天”,但很多老北京人感觉现在的风变少了,于是有观点认为,这是由于当年为了治理沙尘暴而种的防护林,在拦截沙尘的同时把风也挡住了。
《环境与生活》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王华锋博士。王博士认为,城市周边的防护林对雾霾天气非但无害,反而起着正面作用。首先,植物可通过其叶片和树皮等部位吸附大气中一定量的雾霾颗粒,从这个意义讲,防护林对雾霾天气有一定的缓解作用。实际上,相比气象和城市周边的地形等因素,防护林对城市雾霾扩散的影响是微弱的,“打一个比方,山前刮来一阵强风,是山体挡风的影响大还是山上的树木挡风的影响大?显然是山体本身。”
王华锋指出,北京当前的雾霾天气与污染源密集排放、气象、地形等因素的相关度更高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城市周边的防护林对消除雾霾起的作用不能夸大。这是因为,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多碳糖,但雾霾与二氧化碳不同,植物只能吸附空气中的细小颗粒物,这种吸附的消除能力是有限的,因此,“治理雾霾还是应该从源头入手”。
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陈彬博士也告诉《环境与生活》,风是不同气团间温差产生的气体流动。实际上,自从工业革命以来,随着全球变暖、北极升温,各气团间的温差在全球尺度上有减小趋势。陈彬博士也认为,防护林对风速降低仅有极细微和局部的影响。
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陈彬博士
被吹走的雾霾去哪儿了
现在一刮风,我们往往会欢欣鼓舞:终于把雾霾吹走了。但物质不灭,被吹走的雾霾都去哪儿了?会不会又在地球的其他地方祸害人类呢?
近年来,陈彬博士对大气层中的细颗粒物成分以及含量,做了深入研究。他发现,雾霾中的颗粒物在移动过程中会有沉降,也就是说,大的颗粒物会掉下来,另外还有一部分可能发生变性,即颗粒物的性质改变。例如,二氧化硫等污染物,遇到水会转化成亚硫酸,附着在矿物颗粒上,最终随矿物颗粒沉降下来。“风的作用是加速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。这个扩散就是将污染物输送到其他区域或与空气充分结合,污染物也因此在大气中得到稀释。”
不过,陈彬强调,这种沉降和稀释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,如果没有风,工地施工、大量燃煤等排放的颗粒物还是会累积,慢慢进入大气对流层,从而造成雾霾天气。所以,若想根治雾霾,还是要从排放源下手。
最乐观也得再忍10年
长期从事大气辐射、温室效应以及全球变暖研究的大气物理学家石广玉院士,在2013年就告诉《环境与生活》,中国的大气开始好转至少需要20年,因为中国正在加速城市化进程,同时又是以燃煤为主要能源。那么,在政府高度重视雾霾问题的当下,他的判断可有调整?中国人至少还要忍受多少年雾霾?记者就这一民众高度关心的问题,再次采访了石广玉院士。
石院士介绍,欧美及日本等地区,分别经历了20~50年时间,才使得自己国家的大气环境得到根本改善。这个过程与环境技术的研发、能源结构的升级是同步的。
当下,我国准备举一国之财力、物力、人力,吸取发达国家治理污染的经验教训并不断研发自己的技术、探讨自己的管理方案,有可能会缩短这个进程,但总得有10年以上才会见到效果。
为什么要10年时间?石广玉院士解释:“其实这还是一个很乐观的估计,具体时间谁也没法知道。因为能源结构的升级换代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,中国如果在10年内完成,就算是一项创纪录的成就了。”